青蒿素投资生产了吗?
青蒿素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成果,但是具体生产研发是由企业来完成的,这个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最终产品由上市公司以20%的价格收购,其实这个20%的价格还是蛮划算的,去年底才刚刚增资了3600万。目前这个产品的销量还是不错的,年销售额应该能达到5000万左右(数据来自企业年报) 当然这个企业的营收并不只有青蒿素一种产品,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拳头产品----超临界萃取技术(SFC)。可以提取植物中的活性有效成分,比如他们的专利——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碱的高新技术方法中,就是用这项SFC的技术。
另外,公司还从事于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以及原料药加工业务,可以说是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制药集团。 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没有债务危机,现金流稳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的净利润都是靠国家补贴实现的,如果未来继续加大投入,而市场销售不能得到很好的突破,那么净利润有可能出现下滑。 虽然从长远来看,这种依靠政府支持的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从目前形势来看,似乎又找不到别的更好的切入点,毕竟这是一种高科技的产品,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期待能有更多的投资方加入,一起把这块蛋糕做大! (PS: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979年北京中药三厂首先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青蒿素的生产专线,随后成都、海口、南宁等地也都建立了生产线。1981年10月初由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外贸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勤部五个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黄蒿抗疟国际会议,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及美、法、越、坦等17个国家从事抗疟研究的专家参加。这次会议一方面把青蒿素及其有关的研究工作向全世界作了比较正式的介绍和交流,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国外专家把青蒿素带出了国门。如英国药物研究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法国热带医学研究所及意大利曼德里奥中心实验室等都通过会议拿到了样本,回去后对青蒿素相继展开新药研究。会后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需要进一步评价的抗疟药物,这一评价的过程从198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1990年。
1993年全国有10家制药企业获得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厂许可证,年生产能力为6吨,产量为2.5吨。从1999年起法国梅兰•默克公司的蒿甲醚产品(商品名克鲁姆)每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向非洲地区采购数十万剂,此后广州白云山向梅兰•默克供应蒿甲醚原料药,年出口额达到数百万美元。青蒿素类药物已在东南亚、南美洲乃至非洲数十个国家使用。青蒿素类药物的生产和出口已成为我国创汇的亮点。青蒿素类药物的发现对世界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