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投资模式是真的吗?
先说是不是,然后再说为什么 。
先说答案: 是真的,但作用有限。
再说原因: 理论上讲,通过适当的方式组合资产是可以降低风险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风险是指系统性风险,也就是无法分散的风险,这种可以通过组合理论中的协方差、相关系数等计算得出。
但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风险一般都是非系统的,比如黑天鹅事件(次贷危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康美药业)等等,这些是无法通过组合理论进行降低的。所以说,对于非系统性的风险,组合投资理论是无能为力的。 但并不是说组合投资没有用——在控制组合理论中提到的那些影响因素之后,再优化的资产配置策略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是有不错的效果的。
举个例子: 假设你需要配置一笔资产用于长期定投,你打算将这笔资金分散买入不同标的的基金,那么你是否会考虑所投基金的收益率是否相同这一因素呢(其实这里的“收益”指的是回报,只不过大家习惯把“回报率”“收益率”叫成“收益”而已)?我想肯定大部分人是不会考虑的,因为你配置这笔资产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如果因为追求收益的稳定而放弃了对风险的控制,那你的投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最经典也是最常听到的组合投资理论——均值方差模型。 在该模型下,最优的投资组合就是要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并使投资组合的方差最小化。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一个最优的投资组合了。 利用数学中最经典的优化方法—梯度法就能算出上述两个参数的最优解。当然,在现实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知道待求解问题的最优解的,所以我们只能求解一个近似的最优解。
虽然如此,这个近似最优解仍然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意义。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现在有A、B、C三笔资产可供选择,根据历史数据得到它们的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如下: 要使这三笔资产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利用上述模型就可以算出来。在这里由于篇幅关系,我就不列出具体公式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尝试计算一下。
当然,现实生活中资产的选择远不如上面简单,但我们可以在真实世界里找到类似这样的资产,然后搭建类似的模型来求解这个问题。这也是组合投资理论最为核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