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股票配售?
199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四次全面发行制度变革,每一次改革都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对新股申购的中签率预期。第一次是1993年8月2日,沪深两市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分配”的全额申购分配方式;第二次是1997年5月6日,沪深两市将新股申购比例由原来按每持有市值分配改为每账户平均分配;第三次是1998年3月,深市首次进行网上定价发行试点,新股申购采用全额预缴款的方式,同时保留原来的网下配售方式;第四次是从2001年年底开始的上网定价方式取代全额预缴款的网下挂牌发售方式,以及后来的市值申购制度的演变过程。 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本文通过建立模型详细比较分析四种不同的新股发行分配制度的收益和成本,并试图说明在何种条件下哪种方法更为合适。
首先我们假定有n只股票同时在同一个交易所上市,每只股票发行数量为m,投资者的资金总额为M(假设市场无风险利率为r),那么这n只新股市值总和为: 其中P表示t时刻价格,V表示时间T时股价涨幅或跌幅,即: 由于在计算中我们采用收盘价,所以一般认为V=0。 在不同的证券发行制度之下,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投资收益情况如下表所示: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1.全额认购 0 0 0 0 0 -m(v+r)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2.额度比例 0 0 -mv/(Ns-ms) (Ns-ns)(v^2/2)/(m-nm) ms nm (nv/m)^2/2 (mn+vs) vs n o p q r s t u v y z 3.市值配额 0 0 0 0 (Np*mp—Nm)×[Rm﹢C(np,Nn)] ×[S(Nps,Nns)] mp np n o p q r s t u v z x y 4.市值申购 0 0 0 0 -m(v−r)×【(n/m)÷(Nn+Np)】 n p mp np no ppqqrrsssttuuuuvvvwwxxyyzzz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四种不同的分配制度当中只有第二项的成本与第一项一样大,其他三项的成本则分别为第一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并且随着Ns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当发行量较大或者流通量较小的时候,采取第二项的发行制度较第一种要节约将近一半的资金。从第四项的发行制度开始,其成本已经小于第一项了。 从表中的第五列到第十二列可以看到,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是选择哪种方案都不会使自己的收益率变得更高,因为无论哪种方案的收益率都是取决于股价的变动及其与市场利率的关系,而不是投资者自身的行为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四种不同发行制度之中,第三项的市值配额制度是最优的一种制度安排。这是因为这一制度既能够保证发行者筹集到足额的资金,同时又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成本相对于其他的三种制度而言最小。这种制度还兼顾了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