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靠谱吗?
资产证券化是把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债权以及收益权等资产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打包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并在当期就可兑现的证券的过程,这种过程被我们称之为资产证券化,并且在金融市场上流通并可兑现的证券被我们称之为资产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从本质上上来看,其是介于债务型融资和权益性融资之间的融资方式,也就是说其兼有债权和股权的某些属性,所以说其是处于债权和股权之间的一种混合性融资工具。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很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是投资偏好较低并且收益非常稳定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从上述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性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构成一个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具有以下要素:
1、基础资产。基础资产是资产证券化的出发点,其是产生未来现金流的来源,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基础资产主要分为债权类资产和收益权类资产,其应具备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具有同性质或者可分类的、具有足够的规模等属性。
2、发起人。从定义中我们可知,发起人应当是基础资产的原始权利人或者说原始持有人,其可将基础资产所产生的超额收益和资产增值收益等好处让渡给投资者而向投资者出售基础资产。在证券化的实际运作中,不少资产由于无法达到证券化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使其达到进入一级市场交易的要求,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负责上述工作,这个机构被称为特殊目的载体,其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应当向投资者发售证券化产品。特殊目的载体(SPV)在很多国家属于无权利能力的法人,通常是由发起人委托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来担任或者委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担任。
3、发起人和SPV为了实现风险隔离的目的,通常会将基础资产转移给SPV,这种转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真实出售”,二是“信托”,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真实出售”,因此通常采用“信托”形式将基础资产转移给SPV以获得投资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