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靠的是什么?
上海的发展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上海具有悠久的建城史和良好的地理环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一带就是吴越两国的疆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在这里筑城,是当时苏州城的中心。公元282年,晋朝皇帝封司隶校尉陈敏为吴兴侯,治所设在苏州城。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后,以洛阳为中心,开通运河,将南方的财富和人才向中原输送。但是北方战乱,很多士族开始南迁,而苏州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自然成为移民的首选之地。他们带来了文化、技术和资本,使这里经济繁荣起来。
到了宋代,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所以朝廷在东南设立了江东漕司,总管江浙两地财政;又因为苏州与杭州邻近,两地人口都多,为了平衡两地经济发展,宋廷在杭州建立了官窑,而窑业又是耗资巨大的行业,为了支持瓷器的生产,朝廷还特地在苏州设立了平准务,负责采购烧制瓷器所需的木材和瓷石。这些措施无疑对苏杭两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明代初年,朝廷在杭州设浙江布政使司,管辖江苏、浙江两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同时设立北直隶(今河北)及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一带)两个行政机构,统归吏部管辖。万历年间,因京城粮米供应不足,又先后在上海崇明、南翔等地开垦圩田,设立了太仓州、镇洋县,从此上海正式成为一个府,隶属于南直隶。
清兵入关之后,沿袭明朝制度,上海仍然是南直隶的一个部分。但到了康熙年间,由于江浙地区人口大量增加,耕地日渐匮乏,清朝政府为了鼓励垦种海塘以西、京杭运河以南的荒地,于雍正四年在此设立了松江府,乾隆二十五年设江苏省,苏州府属之,上海县才正式从属于松江府。
其次,明清以来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江南地区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促使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而形成密集的人口。
中国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除了农业以外的行业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处于国家控制的垄断地位,不仅原料和机器设备被严格控制,而且织工的数量和生产规模也被政府直接干预。清中叶以后,虽然这种垄断有所松动,但手工业依旧处于国家的掌控之中,直到近代才逐渐解放。 而商业则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贸易和金融行业的商人社会地位较低,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很多商人不得不以贱买贵卖的方式经营生意,赚取微薄的利润。 然而正是这种看起来毫无起色的行当,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的有限性更加明显,这就为商业和交通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明清时期南方的丝织物、四川的辣椒、山西的煤炭、广东的香料等源源不断的运往全国各地,而各地生产的商品也汇集到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再通过水运和马车运送到四面八方。
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住房的需求,而手工业者和经商者的增加更是直接推动了就业和消费的增长。如此庞大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信息流来支撑,因此可以说,正是商业的兴起最终改变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结构,使上海能够有幸成为后世金融中心和世界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