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如何突破?
从2018年到现在,国内的光伏行业经历了什么? 以前国内光伏行业一片欣欣向荣,各种抢装潮、扩产潮,而到了2019年下半年开始,整个行业遇冷,多晶硅价格下跌,新投建项目减少,行业内哀鸿遍野。 而今年又遇到了疫情,对原本就困难的光伏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现在国内的光伏行业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CPIA(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2019年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将分别达到154.2GW和135.7GW。然而实际上,根据SOLARZOOM统计,2019年全国光伏电池实际产量为161.83GW,同比增长约6%;全国组件产量约为128.8GW,同比减少4%。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光伏产业在产能上已经具备很强的实力,但产品产出量并没有预期的高,而且组件出口量还在下滑,可见在全球市场中我国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主要与国内光伏行业的盲目扩张有关。 在过去十几年中,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全球光伏市场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也把光伏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企业看到了投资光伏领域的商机,纷纷加入进来。 但是这些企业大多缺乏新能源行业相应的设计开发能力,只是单纯的把光伏组件作为传统发电产业的延伸,通过采购低价的非核心技术对外输出,同时利用补贴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去抢占市场。
这种低水平的无序竞争非但没有让国内光伏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反而因为低价中标使得部分企业利润空间遭到挤压甚至亏损,而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更是加速了行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那么,既然国内光伏行业确实存在着如此之多的问题,我们是否就应该全盘否定这个行业的发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任何新兴产业的崛起都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而存在的。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一直以来该行业都深受“产业巨人”特斯拉的阴影影响,同时在国内还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相关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但是,我们能因此就否认这个产业的意义吗?显然不能。
所以,对于光伏行业同样如此,尽管它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其潜在的价值。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正处在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关键节点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降本提效,光伏行业完全有可能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并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