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多少制造企业?
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基地,拥有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工厂和装配线、四分之一的产业工人以及世界上最多的百万富翁(在2015年,全球共有7.3亿个百万富翁,而在中国就占了2.46亿)...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另一面——大量低附加值行业被外资抢走了,中国仅有约5%的工业企业能出口价值在5亿美元以上的产品。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只有约十分之一可以卖到国际市场;而在越南、柬埔寨等亚洲竞争对手的生产区,这一数字高达七成。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产品卖得那么便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偏低,但是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消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每人创造增加值仅为1.3万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8%。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利润空间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 另一方面,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根据汇丰银行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显示,500强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3%,而其余99%的企业该项比重都不到2%。
研发经费不足、专利数量少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家电业为例,中国不仅出口大量家电产品,而且也是全球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但大部分是贴牌加工的OEM/ODM模式,自己研发的并不多。 由于体制原因,中国企业的运作成本要高于外国竞争对手。比如,外资企业一般只需要建立几十个甚至几个员工就可以操作的生产线,而中国同类企业则需要上百人甚至更多的员工来操作。虽然外商的采购单价一般在20元-50元/件之间,而中方供应商的要价一般是60元-120元/件,但不少中方企业却还要额外支付各种费用,这些隐性支出包括政府基金、税收、环保和农民工补贴等等,相当于给产品打上了高成本的烙印。
其实无论是劳动力还是环境成本,中国都不是世界第一,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生产成本上升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已经开始,那些没有准备的企业家将会被淘汰,而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