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拓展小企业贷款?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提供两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授信和融资。 授信是指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银行的内部评级结果,经客户申请或银行主动邀请、为客户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额度,并在额度内一次或者分期提供贷款的业务。在授信模式下,银行为客户提供信贷资金,并可以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融资则是银行为满足客户的临时性、季节性流动资金需要而提供的短期小额贷款。
由于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因此在实际业务中,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为所有类型的客户提供服务。一般来说,大型银行的优势在于可为客户办理金额较大的贷款;而中小型银行则更加贴近企业,尤其适合资金需求周期短、额度小的客户。
当然,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为了拓宽自己的客户群,都会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工商银行为例,它不仅在各大分行设立了直属的经营机构,还推出了新的贷款产品“经营快贷”,客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办理借款手续,十分方便。 而民生银行则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发力,线上有“民生易贷”,线下有“民生助粒贷”,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进一步拓展客户群体。
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开拓市场,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依然只占少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金融机构当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总体在57万亿元左右,其中99%以上为中型、大型企业提供服务,80%以上的贷款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1]。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条件限制(尤其是财务信息不完善)导致其获得银行融资的概率较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流程严格、审批环节众多,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望银兴叹”。也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存在“缺位”现象,虽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种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金融创新往往被大公司所利用,中小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专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调整融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干预,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