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私募基金是什么意思?
“私募”的称谓源自英文“Private Place”,指一种金融机构。这类机构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募集资金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要成为“私募”,三个要素必不可少:投资者群体有限;资金募集采取非公开的形式;投资方向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 将下列金融产品界定为私募金融业务是合适的:
1. 私人股权投资(PE)
2. 风险投资基金(VC)
3. 市场套利、期权等对交易能力要求很高的投资策略
4. 针对企业融资的新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认购权
5. 其他创新型的理财服务,比如为企业提供包括财务顾问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允许的私募业务主要是私募股权基金,其最主要的活动在于参与未上市公司或创业企业的融资,促进资本形成。而其他类型的私募业务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有待进一步开放。
非私募基金不具有私募性质,其公募属性主要包括不限定人数且公开宣传,这与受金融法规严格约束的私募基金有很大不同。
非私募基金优势
设立非私募基金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没有人数限制,也没有宣传限制,可以吸收更多人的资金,同时更容易获得宣传推广机会,增加融资机会。有人甚至认为,非私募基金即为信托的新型运作模式,或者更应称为类信托产品。
非私募基金风险
从法律上讲,非私募基金的合法性是存疑的,因为从目前的各类基金形态来看,都有法律规范,如私募基金有基金管理办法约束,而公募基金则有证券法等法律约束,但非私募基金却很难对应相应的法律规范。
如果以私募基金的名义募集资金,但实际运作中又突破了私募的限定,可能会带来法律上的麻烦甚至违法,这类问题在实际中已经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