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深圳的原因?
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在中国大陆建立的出口加工区(简称“外贸特区”)开始兴起。由于毗邻香港,又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位于珠三角的珠海、厦门相继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而地处华南边陲的广东深圳,却为何能拔得头筹成为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出口加工区呢?
原因并不复杂。1978年底,全国已有60多个大中小型港口,但真正具备现代化功能的不多,其中作为国际性大港的更是有限。当时货物进出港主要依靠公路和铁路运输,沿海各地进出口货物的50%以上都要经上海转口,造成物流环节多、效率低。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1979年初决定建设具有现代功能的港口。经过考察和研究,他们选择了深圳建港,原因是“这里建港条件最好,最符合长远规划要求;可以充分利用荒滩,少占良田,少砍树木;靠近经济特区,可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实际上,在划出特别行政区的土地上修建出口加工区的同时,还在原特区之外增建了面积近3倍的厂房和配套设施。这些设施与香港地区紧密相连,形成“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内地负责生产,香港负责销售。
很快,这种新型的国际生产方式让深圳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也让这座边境小城迅速崛起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