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金融资产?
去金融资产是未来大趋势。中国过去几年积累了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其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国内非金融部门的高储蓄,二是外资流入。过去几年,国内储蓄占GDP的比重高达48%,在世界位居首位。而且,大部分储蓄转化成了金融资产,其规模约为120万亿,是名义GDP的2倍。在存量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金融资产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金融改革有待深入,该高储蓄率和大规模金融资产的形成主要源于经济中存在扭曲。
储蓄主要由企业和政府部门做出,而真正有投资需求的是家庭部门和地方政府。企业部门缺乏将企业储蓄转化为投资支出的动力,因为其投资回报率很低;地方政府缺乏将政府储蓄转化为投资支出的激励,因为缺乏硬预算约束。结果,投资不足,大量储蓄被配置到低风险、低收益和低效率的金融资产上。大量外资流入则加大了金融资源错配和货币错配。结果,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金融风险积累越来越多。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发展,这种不平衡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去金融资产来纠正。去金融资产的宏观途径有两个:一是减少新增金融资产规模,二是增加金融资产交易和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其微观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减少储蓄,二是提高投资水平。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维持过去大规模投资,储蓄因此不可能降低到足够低的水平以降低金融资产的积累,这就需要提高投资。从现实看,投资主要应由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央企业来做出。
去金融资产是艰巨的任务。在改革深化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地方政府缺乏硬预算约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将那些没有实际投资需求的国有企业的储蓄转到真正有投资需求的国有企业。这样,才能实现“大企业投资、小企业创新”的经济结构调整。当然,这会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风险,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因此,中央需要有担当。